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赏析
- 上片:离别与相知
- “离别一何久?””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的分别时间,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
这里的“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象征,也带有一种与自然为伴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对世事的深沉思考。
-
下片:情感表露与矛盾
-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这几句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
这里“得失情仇”一句,表达了作者因对方的疏远而感到痛苦的矛盾情感。
-
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是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的一个重要时刻。苏辙作为苏轼的胞兄,在节庆期间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时,两人泛舟赏月,共同欣赏到明月的温柔与高飞的鸿雁的壮丽景象。
-
情感深沉
-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 “王粲登楼”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王翰、王之涣等作品的怀念,更体现了作者对故国和故乡的深深思念,是整首词情感最深的时刻之一。
总结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既是一曲动人的团圆佳乐,也是一段深刻的情感回忆。通过鼓吹、鸿雁、明月等意象的巧妙运用,作者将对人生、对世事的思考融入其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整首词展现了苏轼和苏辙相知相拥的温馨时刻,以及两人之间矛盾与无奈的情感,是宋词艺术中的一曲动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