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这些古诗各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表现得各不相同。秦淮河畔的古诗更是丰富多彩,每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的深厚情怀与独特审美。
秦淮杂诗·其一
来年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城中的重要水道,明末时期更是出现了众多歌馆舞榭,都成了当时人们向往的要地。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狱,居于河侧,仿佛在回忆往昔的繁华景象。
此诗本首为一组诗,作者通过对秦淮河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盛衰兴亡的感慨。诗中“来年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用典巧妙,“肠断”二字意指思念与思乡之情;“梦绕”则流露出对秦淮胜地的无限向往。
下句“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秦淮河的春日景象与今时的凄凉。这里的“雨丝”、“风片”都暗指当时的气候变淡,而“浓春艳景”与“残秋”则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对比关系。
作者的深情与感慨在此诗中得到充分展现。“来年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用词巧妙,表达了诗人对秦淮河的深切思念;“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变迁。整首诗既富有情感深度,又不失诗意,在古典诗歌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
秣陵:南京原名南京城名,沿秦淮河流贯全城。雨丝风片:指春日的细雨和微风,多指春天的景象;秦淮:当时南京的重要水道,水势宏大。
(一、注释:
秣陵:南京原名南京城名,沿秦淮河流贯全城。雨丝风片:指春日的细雨和微风,多指春景。
(二、三、四、五节以下为注释,省略)
(六、七节为赏析,省略)
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城中的重要水道,明末时期更是出现了众多歌馆舞榭,都成了当时人们向往的要地。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狱,居于河侧,仿佛在回忆往昔的繁华景象。
此诗本首为一组诗,作者通过对秦淮河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盛衰兴亡的感慨。诗中“来年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用典巧妙,“肠断”二字意指思念与思乡之情;“梦绕”则流露出对秦淮胜地的无限向往。
下句“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秦淮河的春日景象与今时的凄凉。这里的“雨丝”、“风片”都暗指当时的气候变淡,而“浓春艳景”与“残秋”则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对比关系。
作者的深情与感慨在此诗中得到充分展现。“来年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用词巧妙,表达了诗人对秦淮河的深切思念;“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变迁。整首诗既富有情感深度,又不失诗意,在古典诗歌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简介: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桓台县(今属 山东省)人。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王士祯的《秦淮河》一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细雨中,在潇潇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
浓艳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
(一、组诗析:
此组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细雨中,在潇潇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
浓艳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