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鹳雀楼》教学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 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日”、“山”,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 感受诗歌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其诗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学会本课生字“日”、“山”,并能背诵诗句。
- 理解诗歌中的哲理意义,想象其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图片导入
- 图片展示
- 出示鹳鹊图片,板书:“鹳鹊楼”和“鹳鹊楼”(板书)。
-
假设:《登鹳雀楼》是由王之涣写的,老师板书“登”。
-
古诗播放
- 调整到:《登鹳雀楼》的前两句,播放录音。
第二部分:初读指导
- 朗读练习
-
假设:学生自由练读和齐读,板书:
昨天看见一河红日上。 夕阳西下白茫茫。 人却长在鹳雀楼。 愿是高台下,再看远山河。 -
指名回答
-
强调诗句的意思,板书: ``` (1)看景 比较壮观:天光、山色、水景等。(课件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更上一层楼”(板书)。
(2)读诗 “只争朝夕见 obj—远山河”的意思。 这里的“望”是“太阳”,“因”是指他想看得很远的地方。 ```
第三部分: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 第一部分:太阳落山
-
指名说一说《登鹳雀楼》中写的景象: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眼中的天光、山色、水景都很壮观。 -
第二部分:看远处的景物
-
点明诗中“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
-
活动设计
- 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站在高处看得远。
第四部分:练说全诗的意思
- 自由练习
-
每位学生自由练习读完整首诗,教师适当板书。
-
试说展示
- 共性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第五部分:指导书写
- 学习新笔画
-
教师讲解“山”、“日”的结构、笔画,并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
书写反馈
- 指定学生练习其中的几个字,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 板书与总结
-
板书:
竖折山 日 (竖折笔画教学环节) -
活动总结
- 假设:学生总结出: “看景、读诗、写字,感受诗歌的美丽和哲理。”
第四部分:板书设计
- 板书内容 ``` 竖折山 日 (竖折笔画教学环节)
昨天看见一河红日上。 夕阳西下白茫茫。 人却长在鹳雀楼。 愿是高台下,再看远山河。 ```
四、评价与反馈
-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给予适当评价和反馈。
- 另外,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写自己的诗句或总结感受。
五、教具及资源
- 教具:
- 多媒体课件(播放古诗,图片)、教具田字格、学生练习本。
- 教材及图片资源:
- 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14和15,以及相关图片。
六、活动建议
- 互动环节设计
- 比较激发兴趣: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站在高处看得远。
- 情感表达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希望这个活动方案能够帮助您顺利开展教学!如果需要更多调整,请随时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