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衣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一起出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mǐ)戟。与子偕作!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注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mǐ)戟。与子偕作!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戟:古代一种合戈、矛-quarters的长柄兵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直,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子同泽,并与子同裳。
无衣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戟(m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一起出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戟(mǐ)。与子偕作!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注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戟(mǐ)。与子偕作!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戟:古代一种合戈、矛-quarters的长柄兵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子同仇,并与子同裳。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直,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并与子同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