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数学说课稿 《数字宝宝》
一、说教材
-
教材分析: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幼儿都能顺着数数字的认识,但对于6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以及倒序排列存在困难。本节课通过“数字宝宝捉迷藏”、“数字宝宝排排队”和“数字宝宝逛花园”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感知6以内的数量的对应关系,并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调动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 -
教学目标:
(1)巩固对6以内的数字的认识,感知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2)正确感知和判断6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
(3)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理解并掌握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 正确地感知和判断6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
-
演示法:
通过课件制作数字宝宝藏在格子里神秘感,吸引幼儿注意力,帮助幼儿复习对数字1一6的认识。师:数一数有几个格子?每个格子里都藏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宝宝,请你们边看边猜,分别是数字几?(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并通过点击课件来验证结果) -
游戏法:
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幼儿初步感受数字的排列顺序。师: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带着数字宝宝去逛花园好吗?
带数字宝宝去逛花园好吗?
—— 数字宝宝们要在花园里排排队。 -
观察与分类活动法:
- 在情境中引导幼儿观察数字卡片,并尝试根据排列顺序分组。
三、说学法
- 感官参与法:
通过看、听、说的互动,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数字排列的顺序。 - 操作法:
帮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帮数字宝宝排队,进一步巩固对排列顺序的理解。
四、活动过程
- 数字宝宝捉迷藏
- 出示6个格子,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宝宝,并通过点击课件验证结果。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藏在蓝色格子里的数字呢?
(引导幼儿思考每个数字的位置和对应关系) -
数字宝宝排排队
- 出示数字1一6卡片,引导幼儿按照排列顺序帮数字宝宝排成队伍。
-
师:请按照老师给你的排列规则来排队伍吗?(例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 “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呢?
—— (引导幼儿结合课件上的数字,进一步明确排列规则) -
数字宝宝逛花园
- 准备好的课件中包含滚动数字效果,创设场景:数字宝宝出发,按排列顺序排队上车。
- 师:汽车要出发咯!请你们帮忙把数字卡片贴到对应的花朵上吧!(在音乐响起时,引导幼儿贴卡片)
—— 每个数字对应一朵花,比如“1朵红花”,“2朵蓝花”等。
五、活动评价与反馈
- 通过课件和操作材料的展示,教师能够轻松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 在玩乐氛围中,幼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对数字的理解。
好的!以下是我对中班数学说课稿设计的一个完整思考过程,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活动实施步骤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课是《中班数学》中关于“梯形”的学习。通过这一内容,幼儿能够初步认识梯形,了解其特征,并能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 学习目标
- 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 会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如有余力的可以详细说明)。
-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学习重点与难点
- 重点:了解梯形的特征,能够不受其他图形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 难点:区分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异同,理解其特殊性(仅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
《认识梯形》
活动目标
- 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 了解梯形在图形中的位置和作用。
- 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设计步骤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活动引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在游戏中找图形的。
- 课件展示:图片(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吸引幼儿注意。
2. 分析梯形特征
- 活动准备:
- 提供不同的梯形卡片或图片。
- 让每个幼儿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梯形,观察其特点。
- 活动实施:
- 教师提问:“这个梯形有什么特点?”(如“有一组平行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
- 每个幼儿将画出的梯形贴在纸上。
- 展示并讨论不同幼儿所画的梯形,发现其共同特征。
3. 探索梯形应用
- 活动准备:
- 提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 每个幼儿在作业本上放置一个小信封(包含梯形和其它图形)。
- 活动实施: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大家去找找,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梯形?”
- 幼儿观察并找出梯形。
- 展示所找到的梯形,引导幼儿验证是否为梯形(如用笔在纸上拼出一个梯形,检查是否有平行边)。
- 活动总结:
- 教师提问:“今天小朋友学到了什么?”
- 学生回答并分享发现的梯形特点。
4. 自主探索,巩固新知
- 活动准备:
- 提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3个一组)。
- 幼儿在作业本上放置一个信封,每组信封内容相同。
- 活动实施: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叫‘拼图大比拼’的游戏。请你们用你们小组找到的图形来拼出不同的图形。”
- 幼儿们通过合作找到不同图形,并在纸上摆放(如拼成平行四边形)。
- 活动总结:
- 教师提问:“今天小朋友成功地把不同的图形组合成了新的图形,那我们来看看这些新图形用了哪些图形吗?”
- 学生观察并回答。
5. 总结与延伸
- 活动总结:通过游戏,幼儿们巩固了梯形的特点。
- 延伸活动:
- 布放一些图片(如梯形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 幼儿分享观察到的内容。
四、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重复内容较多:在多个教学点中讨论了“得数是6的加法”,建议在设计时突出重点,避免冗余内容。
- 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活动中时间分配不够均匀,可以适当调整。
- 活动流程单一:过于依赖教科书提供的步骤,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和游戏活动。
五、改进建议
- 突出重点与难点:
-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梯形的特征,明确其区别与其他图形(如平行四边形)。
- 增加实践操作:
- 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在图形中自由拼接和探索,加深对梯形的理解。
- 设计开放性活动:
- 增加看谁找得多的游戏环节,促进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希望这个详细的思考过程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设计中班数学教学活动!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设计意图。
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而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就降低了要求,即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来排列物体的次序,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因为叙述教学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数,也有初步的二维空间序数的认知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游戏《小动物开格子铺》展开,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习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2.能大胆地动口、动手用序数词来正确表示6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在游戏中体验学习序数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为学习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单纯从一个方向认识序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很容易掌握,因此,我又设计了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两个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的综合练习,将学习内容难度加大,使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本节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游戏《小动物开格子铺》展开,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同时利用形象的PPT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也考虑到幼儿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具体准备如下:
1.**水果、玩具、蔬菜图片若干、画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