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知识是在本课知识的一个基础性联系和互补性关系。
2、我对教材的处理
(1)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我对教材的处理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竖式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
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定商。与第一层次不同,这里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一道计算题“26÷4=□……□”的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和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应用方法,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1)课前准备:
我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
(2)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通过气球的颜色变化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 激发兴趣:
提问学生“这说明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引出本课内容。
2、“操作体验,建立模型”环节
(1)教学例1:
1. 情境引入: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分游戏,每组4人,每人手里有一块颜色气球(比如红色、蓝色)。规则是:每人只能说出自己手里的气球的颜色,并且要求每组在一次游戏中说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颜色。
2. 操作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余数的意义。例如,当一组4人尝试使用红、蓝两种颜色来分气球时,每人只能说出一种颜色,但这样只能得到3种不同的颜色(因为每人一个只能说一个)。这时,老师可以展示一张有余数的除法图,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 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余数的意义:当平均分的时候,如果无法均等地分配物品或人数,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
(2)教学例2:
1. 情境引入: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每组4人,每人只能说出一种颜色,但要尽可能多地用不同的颜色来分气球,最多能分成几种颜色?最少需要多少种颜色?”
2. 操作体验:
学生动手尝试将气球分配给不同组,观察到当每人只能说出一个颜色时,无法均等地分出更多颜色,这时余数的含义更加明确。例如,将“13支气球”分成4份,每份3支,余下1支气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 深入理解: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余数的意义,并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3、“应用方法,拓展延伸”环节
(1)基本练习:
教师设计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小博士看病”,让学生检查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是否正确,并进行纠正;同时,设计一道“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综合练习:
教师设计一道“猜气球颜色”问题:“我班有36人,每组4人,最多能分成几种不同的颜色?”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并结合操作体验,得出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行解答。
(3)发展练习:
1. 开放题:教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我班有28人,每组4人,最多能分成几种不同的颜色?”学生需要在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多种分配方式,并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过程;
2. 思维拓展:教师设计一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问题:“如果用余数来填空,可以是哪些数字?”例如,“26÷4=□……□”,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出余数的可能取值范围,并进行验证。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