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掣云端范文

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_王维《山中》解析

笙念 -1 秒前 ( 2025-08-11 14:27:19 ) 4785 抢沙发

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1

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1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

诗中描绘了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自然景色。荆溪白石出原名浐水,源地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之下,奔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此处的白石出为沿行者熟悉的上游之一,山路上常有穿行的小径,容易与游子相 associ。天寒使山石变为细流,颜色如磷磷白石,显得清新明快。红叶稀则暗示着气候转凉时草木渐生的新绿。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山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生态之感的敏锐捕捉。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特点。入冬天寒,红叶稀了。然而,诗人对秋天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于秋日里草木葱茏的景象。虽然红叶稀,但这并非孤立无物的凋零。它象征着一种新的生机与希望,暗示着秋天在山中开始复苏的新气象。

后两句分析山中的景色与整体。冬寒春暖时,山中虽为苍翠之林,白石如明灯般点染其间,春草又绿又茂,王孙归不归却让人深思。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他对生态观的深刻思考。

赏析:这首小诗以诗人身居山中所见所感,描绘了冬春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描述白石出的自然景观,突出了山路上穿行的小径与游子的相 associ。次句通过红叶稀的意象,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与生机。后两句则深入分析了山中的整体状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活情感的珍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现了云封雾锁的深山一种美境;王维这首《山中》,虽无言,却寄托了诗人对山中景物的向往与留恋。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诗中的自然元素与人文关怀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结合。

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2

送别

又题:《山中送别》

年代:唐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往日的思念与离别的之情。首句“山中相送罢”暗指相送已过,跳越了一段时间;次句“日暮掩柴扉”则是对离别后重聚的期待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送别诗,除了精妙地表达了离别的深情之外,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景象,让人联想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层面的感慨与思恋。

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送别场景,并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追求。“空翠湿人衣”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期待,也暗示了离别的过程中的艰辛与复杂。这种情感深度与诗意的表达,在现代诗歌中并不罕见,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人心 deepest的共鸣点。

王维这首《山中》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记录与凝练,更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与象征。他用简单而有力的语言,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描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与艺术的深邃。

这幅山中冬景的小诗,以其独特的自然美与深刻的人性关怀,展现出了一种超然于世的生命力量。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备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哲学深度。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 秒前 ( 2025-08-11 14:27:19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掣云端范文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