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表内乘法教案整合方案
一、 教学主题
探究:在动手实践中理解2、3、4的乘法口诀
二、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探究并记忆2、3、4的乘法口诀,能够用口诀计算相关算式的结果。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推等方式,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编出2、3、4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意义。
- 难点: 探究并记忆2、3、4的乘法口诀。
四、 教学准备
- 课件(多个版本)
- 口算卡片
- 小黑板
- 作业纸
- 小棒(可选)
五、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引入新知
活动内容:双休日公园 revisitation
1. 课件展示: 王老师和小朋友在儿童公园玩耍的场景,问题:“这里有几个小朋友在坐跷跷板?”
2. 引导思考:
- 2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可以列算式:2+2=4 或 2×2=4。
3. 课件呈现: 各位小朋友都像电脑工程师一样计算,并为乘法口诀编上了口诀:“二二得四”。
4. 活动延伸:
- 老师问:“还有其他小朋友吗?”
- 学生列举其他小朋友的数量并列出算式,随后共同记忆2的乘法口诀。
第二部分:探究乘法口诀的编排
课件呈现: 点子图(2×1、2×2、2×3等)
1. 引导思考:
- 观察点子图,试着为每个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 例如:2×1=2 ,口诀是“二一得二”。
2. 小组合作探究:
-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编排乘法口诀,并完成编写过程。
3. 集体反馈:
- 口述各小组的口诀,教师归纳2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等。
第三部分:练习与应用
课件呈现: 点子图(3×1、3×2、3×3等)
1. 引导思考:
- 将点子图转化为算式并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 口算练习:
- 根据排列的点子,列出算式,并用口诀计算结果。
3. 课后作业:
- 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列示2、3、4的乘法口诀。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与反思
课件展示: 小黑板上的练习题(如图意排列)
1. 引导思考:
- 观察点子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试着归纳规律。
2. 小组讨论:
- 小组成员分享观察到的规律和编排口诀的方法。
3. 总结:
- 教师总结:乘法口诀来源于点子图的排列规律,通过观察类推出相应的口诀。
六、 课后反思
- 教师评价:
- 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使用口诀计算算式结果。
- 学生反馈:
- 对于难点(如编排口诀)给予重点辅导;对于成功点,给予鼓励。
七、 教学调整与延伸
- 教学资源: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入“小黑板”的动画演示和互动游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 后续环节: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能安排更复杂的问题或实践操作,如使用小棒摆图形,进一步深化理解。
八、 教学评价
- 知识性评价:
- 通过口算和编排口诀的练习,教师 assess 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 过程性评价:
-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给予适当反馈和指导。
九、 教学总结
- 总结内容: 通过活动回顾,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正确使用口诀计算相关算式。
- 延伸用途:
- 提供后续学习其他乘法口诀(如5×)的相关材料,为学生铺垫后续学习的基础。
以上教案整合了多个教学资源,覆盖了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下是针对上述教学方案的详细分步解释:
一、教材内容
1. 教材背景
本节课是《数学》第二册《乘法口诀》的第一节“数松果”。通过数松果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意义,从而掌握相应的乘法口诀。
2. 重点难点
- 重点:通过观察规律,编出5的乘法口诀。
- 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记住它们。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
- 多媒体课件
- 数学教具(如松果图片或实物)
- 练习卡片
- 作业本
2. 学具
- 小组作业本
- 记录纸
- 口算卡片(5的口算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数松果的情境设置 - 教师展示一盒松果图片或实物。 - 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 学生猜想答案,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 -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正确,想知道具体有多少松果,我们可以数一数。(板书:1个5是5)
2. 探索规律
活动2:操作与观察 -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排数列出算式。 - 展示不同排数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总结: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每排有5个松果,那么: - 一行有5个松果:1×5=5 - 二行有10个松果:2×5=10 - 三行有15个松果:3×5=15 - ……
教师板书:
1×5=5 1×5=5
2×5=10 2×5=10
3×5=15 3×5=15
4×5=20 4×5=20
5×5=25 5×5=25
6×5=30 6×5=30
7×5=35 7×5=35
8×5=40 8×5=40
9×5=45 9×5=45
10×5=50 10×5=50
教师提问: - 师: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吗? - 生:每一行都比前一行多5个。 - 师:那么乘法口诀的规律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总结“每次加5”)
3. 组织编口诀
活动3:小组合作,编口诀 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乘数和得数编口诀。 2. 每组制定一个口诀范围(如1至9)。 3. 将编写好的口诀贴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 - 师:我们小组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试着编出一些口诀: - 一五得五 - 二五一十 - 三五十五 - ……
4. 固定练习
活动4:巩固与背诵
1. 师:我们能背出这些口诀吗?(指名学生背口诀)
2. 组内挑战:
-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口诀范围互相背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 比赛形式:“开火车”(每个学生说一个口诀,另一组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
5. 应用性练习
活动5:解决问题 1.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 例1:小明每天做5个零件,6天能做多少个?(学生列出算式:5×6=30) - 例2:老师买了9包果冻,每包有5个,共多少个果冻? 2. 师:你们能编出类似的问题吗?
6. 总结与评价
活动6:总结与反馈
1. 教师提问:
- (1)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
- (2)谁记得五九四十五这个口诀最好?
-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 1×5=5
二五一十
3×5=15 3×5=15
三五十五
4×5=20 4×5=20
四五二十
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
6×5=30 6×5=30
五六三十
7×5=35 7×5=35
七五三十五
8×5=40 8×5=40
八五四十
9×5=45 9×5=45
九五四十五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松果数量的规律,掌握5的乘法口诀。同时,互动环节和应用性练习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