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掣云端范文

当下诗坛一些问题的回答(当下诗歌创作问题)

笙念 1 秒前 ( 2025-08-14 16:51:47 ) 621 抢沙发

有关当下诗坛一些问题的回答

冯艳冰(《广西文学》):让我们回望康德、但丁等诗哲,试谈对诗歌本质上的哲学意义或者说哲学诗意的理解。

宋显仁:说到康德,我想起他的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话:"世上最令人惊奇和敬畏的,并是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这句诗一样美丽的句子,一直被许多人所引用。而说到但丁,我们不能不想到《神曲》,他那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长篇巨制,至今又有几人能够跨越?康德、但丁等诗哲给我诗歌方面的启示就是:诗歌必须生长于现实,但又必须在现实中获得哲理的滋养,使其能够给我们自由的驾驭,并感受到生活哲理带给我们的愉悦,这种愉悦是高尚的、道德的,也是自然的。诗歌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冯艳冰:曾有学者感叹:"目前,一般诗人的作品都高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名篇。此话言过其实呢还是确实如此?请提出你的三条理由。"

宋显仁:此话有些片面,也不好评论。

一是80年代的名篇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诗歌能够如火如荼?非但诗歌如此,整个文学界也处于“神坛”之上。这并不奇怪,那时家里能有台彩电的就了不起了,电脑更不用说。正是由于思想的困惑和压抑,精神上的饥渴和无所适从,加上当时生活的枯燥与娱乐方式的单一化,让文字占据制高点。尤其是属于青年人的诗歌,就更活跃,更让人关注。

二是目前诗人的作品虽不乏精品,但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经典诗歌,那些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诗句,那些纯粹、充满悲情的诗句却仍能让人动情。现在电台或电视节目中时不时还见有朗诵。我们可能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等等记忆犹新,我感到阅读80年代的一些经典之作,更让人变得深沉、清醒。但是放眼当前的诗歌,又有多少精品留在我们记忆里?不可否认,今年的诗坛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诗坛的整体影响这个层面来说,现在的诗歌是式微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80年代的诗歌更多地属于大众,也就是说,被社会、被“人民群众”广泛地认可,而现在的诗歌更属于“圈子”,属于少数写诗的人们。例外只有今年的抗震诗。

三是目前诗人需要放弃浮躁心理。浮躁年代,浮躁的物质追求,已经淡化了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当前,某些诗人们为出名而炒作,为出名而扯虎皮等,丧失了冷看尘世、静心抒真情立场。由此,我们在当今诗歌坛,看到的更多是喧闹、或闹剧。

冯艳冰:你认为未来五年新的诗歌精神、主题意蕴和新美学元素是什么?

宋显仁:诗歌永远不能脱离生活。我觉得诗人要“在生活现场中写诗”。我愿把生活比作是广阔的海岸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海岸边的一颗颗美丽的贝壳捡拾起来,串成感人的诗句。

冯艳冰:你认为诗歌发展到今天,矫揉造作的抒情已被一些诗人抛弃,对生活和诗的深入理解,对现实、对诗的敏感和发现,常常给人以启迪。这种智性写作和未来主义精神可能是中国新诗进入较高层次创作的前提吗?你以为广西诗怎么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创作?

宋显仁:智性写作和未来主义精神不可能是中国新诗进入较高层次创作的前提,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诗歌创作不是学术论文写作,人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智性和未来主义精神,更需要浪漫主义之美及现实主义的震憾。特别是在娱乐时代,智性和未来主义精神要实现带领诗歌进行突围,更不能孤军作战。

这些年,广西诗人的作品不断涌现,但其中大部分作品缺乏现代感和艺术深度。在当今文学批评的主流上,诗歌批评却成为了一条硬汉的道路。因此,我们甚至可以预言,中国的诗歌批评将在未来对足球批评形成一定的正向意义。但是在诗歌界,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圈子内的胡乱吹捧,而是在外面,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老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你最近才看到的关于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的批评,那是绝对尖锐至人身攻击式的批评,谁又不记得这个人的精神?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 秒前 ( 2025-08-14 16:51:47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掣云端范文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